第四零四章 和平发展、放血西岐
作用,形成有灌有排的农田水利系统。
引水蓄水:前者是从河流中引水,灌入沟渠流向农田。后者即在天然湖沼洼地周围,人工筑堤构成的小型蓄水库,可以调蓄河水和天然降水,提高灌溉保证率。
西周的京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刚近的滮池,就是一座灌溉陂池。楚国在公元前598~前591年间建成的芍陂,位于今安徽省寿县南,灌溉面积已达l万顷之多。
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大型渠系:公元前480~公元24年,从战国开始,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大型渠系工程取代了沟洫,水利工程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
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后,在蜀郡守李冰的主持下,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建于岷江冲积扇地形上,为无坝引水渠系。
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宅瓶口和飞沙堰3部分组成。在科学技术上有许多创造,是古代灌溉渠系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典型。都江堰除灌溉效益外,还有防洪、航运和城市供水的作用,促进了川西平原的经济繁荣。
战国末年在今湖北宜城的白起渠是陂渠串联式灌溉工程。它从汉水支流蛮水引水,将分散的陂塘和渠系串联起来,提高了灌溉保证率。
关中平原上规模最大的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