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五章 百家争鸣
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厂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
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
李陵自然要打破这个制度,兴办学堂,广收寒门学子,让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大商的儒家,以六个专业人才抱团而立,六个人传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