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导读”第一篇(十二)
意义所在。所以,无论今本《周易》定型于战国前,还是战国后,都已无关紧要。那么,是否就可以下结论,说今本《周易》是定型于战国后期了。但这里总觉得有点“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若给今本《周易》下一个较准确地定型时间话,笔者意为今本《周易》定型的时间,应是帝制时期。今本《周易》是帝制时期里的产物,是与帝制时代里的文化背景相吻合。我们由以下内容来说明:
历史上由王称帝,并不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始创,而在战国晚期秦、齐两国曾一度称帝号。在公元前481年(齐简公四年)田常发动政变,杀死齐简公,立简公之弟骜为齐君(即齐平公),自任齐相,史称田氏代姜齐。中国历史也就相继进入战国时期,而战国时代的特点,在于战,即所谓“诸侯力攻,争相并”(《史记·秦本纪》)。 在战国激烈的争雄称霸斗争中,田氏齐国历经三代的努力,举贤揽士,富国强兵,终于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一度被尊为东帝。 因田氏齐国在破格举用本国人才的同时,更设学宫,广揽天下贤士。在田桓公午时,就于齐国都城稷门外创办了稷下学宫。到威王之时,不惜耗巨资,大兴土木,扩建了学宫,国内外学者汇于稷下讲学、争鸣,使稷下学宫成为世人瞩目的学术中心。齐宣王对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