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一篇(十五)

    上卷《周易》导说
    第一篇《周易》文本说
    四 、今本《周易》的前身——春秋《周易》文本
    1.《左传》里记载的“以《周易》筮之”及“《周易》有之”所反映的春秋《周易》文本
    我们已知与今本《周易》相同的最早版本是帛书与竹书《周易》。竹、帛本《周易》与传承下来的《周易》文本是一种文本,都是“九·六”卦爻结构形式。而竹、帛《周易》版本的时间又并非很古,其竹书《周易》的上限也不过是战国晚期,那么,战国时期和春秋时期流行的《周易》也是这种文本吗?《周易》原初也是这种文本吗?
    从考古上所发现的今本《周易》写在竹简上的上限是战国晚期,下限是西汉初期。而从地上的历史文献来看,早于竹书《周易》之前的历史文献上记载的《周易》文本并非是“九·六”爻题。我们今天承传下来的《周易》文本,并不是《周易》原创时的文体格式。我们可从《左传》一书中记载的春秋时期史巫“以《周易》筮之”的称谓方式,和引用《周易》里的句子阐明事理时的称谓方式,均不反映“九·六”爻题的《周易》结构形式。说明竹书、帛书《周易》文本是后出。即在春秋时期还不是“九·六”爻题的《周易》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