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政治哲学演讲(十二)
通行本《周易》
(说明:①因版面问题对比表出现错位。②上边的“六联体”符号组合排列,古今皆是上下排列组合。这里本身不是按出土材料上的“六联体”符号刻写形状描摹而成,自然是有一定的出入,但大致是有两种不同的符号组合成的“六联体”。上表里的8、9、10 、11里的“六联体”符号写法,因排列的太长,只举例两个“基础符号”的写法。)
我们从上表所引述考古出土材料上的“六联体”符号与今天传承下来的卦爻式文本《周易》(即今本《周易》)里的符号对比来看,说明这套“六联体”符号的写法在历史上是个不断的演变过程。就是今本《周易》(或称通行本《周易》)定型后,组成这套符号的两个基础符号之一的写法还有所不同。虽然组合这套符号的两个基础符号之一的写法在今本《周易》定型后,无论是写成┘└、╯╰、--,都是早期这套符号里“∧”的写法演变,虽然写法不同,但不改变这套符号的实质性质。我们知道汉字也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一个汉字在古代,本有多种写法与用意。这套“六联体”符号在历史上出现的写法虽有所不同,而不外是两个基础符号,即“十”(或“—”)与“∧”(或╯╰、--)的组合写法。我们已知这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