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周易》政治哲学演讲(四十四)

而是独立思想者而为有国有家者(即“君子”)讲述的安邦治国的政治道理。《周易》里的“君子”是广义上的称谓。即西周有国有家者的贵族统治集团。是周王已名存实亡而诸侯国家独立的时代背景下的“君子”称谓,那么《周易》里的“君子”就是指有国有家的大大小小的统治者,是区别于被统治者的“小人”的统治阶层。
    一些学者认为“君子”一词经过孔子师生努力,大体在战国时期就基本完成了从血统论到道德论的转变,而事实上这个转变是随着帝王制度的确立而完成了转变。
    《论语》里的“君子”虽然设定了浓重的道德内涵,但从《论语》里对君子的论述内容来看,看不出什么从血统论到道德论的转变。若从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的这种“君子”与“小人”的对称的一对概念上来认为是从血统论变成道德论是不准确的。而“君子”与“小人”这一对称的概念早在《周易》一书中就建立了起来。如:
    《遁》:“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观》:“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剥》:“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大壮》:“小人用壮,君子用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