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周易》政治哲学演讲(五十九)

遗。”(葫芦挖空,用来做渡河的工具,不至于沉设。)
    ⑶“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没有只有平地,而不见陡坡的,也没有只出去,而不复返的。)
    ⑷“翩翩”。(如鸟飞翔的那样往来自由。)
    ⑸“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商帝乙把女儿嫁给周文王,以次得到福祉,是十分吉祥的事情。”这是引典来做比喻。)
    ⑹“城复于隍”。(城墙例在护城河里。)
    以上表明《泰》全篇都是在用比喻,即通过比喻说明“小往大来”的道理。这就是《周易》的“方*论”。
    《周易》第十二篇是《否》,本篇与《泰》立论的问题刚好相反。这是讲“大往小来”(即盛转衰的现象)的道理。本篇中也用了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做比喻。如“拔茅茹,以其汇”,“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本身这里用“大”和“小”来比喻事物的发展壮大,或消弱衰退的道理,不能不认为是理论思维能力的欠缺。
    “拔茅茹,以其汇”,与“泰”篇里用的比喻一样。后一句子里“苞桑”,则是象征国家前途命运的危险。本篇除了这些比喻外,其它则是直接论述,直接陈述“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的转化道理。体现了说理透彻,辩证推理明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