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评论》(十二)
阐述《周易》一书的性质
《 左传·昭公二年》里记载:“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韩宣子是一种间接的对《周易》一书的评论,也是开议论《周易》是一部义理之书之先。
此对孔子影响之深。
六、亦筮亦理双重看待《周易》
《 左传·昭公十二年》又出现了子服惠伯对《周易》的说法。
子服惠伯既对《周易·坤》里的“黄裳元吉”从义理上解释为“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
又把《周易》解释为“且夫《易》,不可以占险,将何事也?且可饰乎,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犹有阙也,筮虽吉,未也。”
子服惠伯开创了对《周易》一书“亦理亦筮”的观点。既义理解释《周易》文辞,又解释忠信“可筮”。对后世"亦理亦筮"双重标准对待《周易》影响深运。
如《易传·系辞》里的说法:“《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