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易学”评论》(二十)

理论体系。①(《从认知到哲学:汉语词汇研究新思考》周光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年版第73页)
    这是摘自周光庆《从认知到哲学:汉语词汇研究新思考》一书。那里面的①是作者解释时所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的有关部分。
    笔者引用这段话是想说明的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注《经》特色确有那种说法。我们依《彖》和后面所看到的《易传》里其它文章解释《周易》就是这种范式。首先想到的不是独立创作新著,而是重新解释经典这一模式。知道了这种特色模式就能够理解《易传》释《周易》的方式了。才会有《易传》里所用八卦阴阳之说在解释《周易》过程中建构起新的思想学说来。至于作者认为中国的“哲学突破”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孔子、墨子为代表,是由他们对三代宗教神学和西周宗法礼学的理论突破,虽然这说法不能说不对,但不全面,因作者把《周易》排除在外。战国时期已把《周易》列为六种经典之一。后封建社会里把《易》经(《周易》加《易传》)做为诸经之首。《周易》是先秦时期的哲学之源泉,是不能把《周易》排除在外。恰恰正是《周易》开中国哲学突破之先河。古希腊的哲学突破确实是从神话中走出来。而中国的哲学上突破,恰恰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