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易学”评论》(二十)

《周易》一书的延生为标置。若说中国哲学突破,不是始于老、孔、墨,而当在西周初期提出的“以德配天”的观念。“以德配天”思想标置着理性思维的萌发。虽不是真正的“哲学突破”,但已有启蒙的意义。到了西周后期已是“礼崩乐坏”,西周共主的“天子”已是名存实亡。《周易》的作者感到现实种种的困惑,才构成《周易》作者人文理性的思考,突破了三代宗教神学。《周易》一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突破。故笔者不赞同周光庆所说的中国哲学突破是在老、孔、墨、时期。笔者也不赞同周光庆说的“在春秋战国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哲学突破”成为历史范型,把汉代的经学,魏晋的玄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朴学,也是“哲学突破”了。事实上后封建社会里所谓的那些“突破”决非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突破”,也始终并没有突破传世《易传》的理论内涵,实没有突破天道思维模式。这正是“继承性”的特征,那里还有“突破性”的表现呢?这正是为何先秦多是独立创作新著,而后封建社会里多是解释经典的。笔者认为“哲学突破”只出现在先秦那个时期,后封建社会里没有什么“哲学突破”,只有经典“注释”,后封建时期里因无法突破,也只能对经典“注释”来发挥一些思想者的思想,这就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