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评论》(四十六)
而为一卦之主者,处其至少之地也。或有遗爻而举二体者,卦体不由乎爻也。繁而不忧乱,变而不忧惑,约以存博,简以济众,其唯《彖》乎?乱而不能惑,变而不能渝,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乎?故观《彖》以斯,义可见矣。”
此第一篇为《明彖》,这里的“彖”意,不可理解为《彖传》(《易传》里文章),并不是指《彖传》,而是指今本《周易》每卦里的卦辞,称彖辞。凡是把此篇里的"彖"理解为《彖传》的意思,则是错误的。
"明彖”:指明白彖辞的用意。
彖辞:即“卦辞”。《易传·系辞上》:“彖者,言乎象者也。”
唐孔颖达疏:“彖谓卦下之辞言,说乎一卦之象也。”
《周易正义》:“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
清王夫之认为周文王“得即卦象而体之,乃系之彖辞。”此“彖辞”即指“卦辞”。
“彖辞”,就是指今本《周易》六十四卦中每一卦开头所谓的卦辞。它与“爻辞”相对而言。如《乾》卦辞是“元亨利贞”,或称彖辞。卦辞下就是六爻的爻辞。
帝制时期里人们认为"彖辞"是对卦象的吉凶断定,而爻辞是对爻象吉凶的判定。这种认为均是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