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易学”评论》(六十七)

    在《明夷待访录·原臣》里说:“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这是让做臣的如何去做,这实际是空话。在论述“宰相”与“学校”是赋予宰相的权力,但决不同与西方内阁制的君主立宪设想。而对“学校”的论述也不同与西方的议会制的政治学说。《明夷待访录》里的思想离“民主制”还差的很远、很远。后人对他在《原君》篇里“君之害”揭露的称赞,实乃黄宗羲也不过是向往的是“明君”而不是“暴君”而已。不去换醒民众,不去启蒙主体者觉醒,是离“民主”的梦想还相当的遥远。
    当然,明未时期已是“西学东渐”,思想者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是可能的,明未清初王船山、黄宗羲等反对君权独断思想,启蒙了新儒学,新儒学的政治核心是由“内圣”希望开出“新外王”。
    而黄宗羲在《易》学方面,即是开清考辩"易学"之先者,又是清朝复兴汉象数易学之先导。
    黄的《易学象数论》一书,虽不涉及对《周易》的注释,也不传对《周易》的论述。从书名来看,是"易学"的学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