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官制整改
稀缺,后备凋零,一边年年淘汰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提高人才的衡量标准。
就如同大明文人心中圣地的翰林院这个清水衙门,它的意义在哪?
你可以张开大嘴,说什么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
是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然后呢?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
有人会说,你看唐朝的张九龄、白居易,还有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以及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
啊对对对,你说的都对,就好像每年都有几十万人被“鼓励”创业后失败,你却天天说谁谁成功了一样。
多少人,有这远超同时期、同年龄段平均水平的天才,壮志未酬,郁郁而终?
众所周知,翰林院无论怎么变,基本上都是九大官职,分别是翰林院掌管学士院长、翰林院侍读学士副院长、翰林院侍讲学士副院长、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修撰、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翰林院侍诏。
请问,历朝历代,每一批文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