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费力不讨好(上)
。或者说,胡师公的功名心太盛,没把本于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是把他的身后名放在第一位。
原因很简单,本地的企业能容纳多少车工、电工、电器修理技工?
县里除了父亲开的手工家具厂和昊哥的药厂外,其余的企业都是资源性企业,那些技术工人培养出来后到哪去实习、就业?这哪是为本地培养人才,分明是为发达地区培养才。为发达地区培养人才还不打紧,关键是这些人才会获得更高的收入,然后会选择在外落户,从而加速本地人口流失。
这家伙怎么会这么想?胡师公不高兴道:“家明,你这就不对了。教书要育人,只要是为了伢子、妹子们好,我们就应该这么办!”
道理是对的,但不符合李家明的利益,或者说是本地利益。同古能有今天不容易,好不容易在大山里凭空搞出个小城市,又把青年人口往外推?
但这话得说委婉,这是自己的师公,微末之时对自己帮助良多,因此李家明拿官场上惯有的共识当理由,坦诚道:“那不又绕回来了您讲的,会读书的伢子、妹子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些不会读书是为外地培养?搞出个这样的学校,最后我们本地落了什么好处?”
“事不是这样讲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