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改良造纸
要完全掌握鱼桑稻三级循环现代农业技术并不是开个现场培训会就能轻易解决的,因为这是一个时间跨度长,各子项目交替进行的动态化过程,田间示范只能培训其中的一环。刘墉考虑再三,觉得结合现场培训再发一本操作手册应该是最好的办法。这便有些难了,因为刘墉发现如今使用得最多的还是竹简,纸张用得极少,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是单纯的文字还可以用竹简,问题是刘墉还计划配上不少示意图,那只能用纸张了。
刘墉学过历史,知道在纸出现之前人们使用过简牍、缣帛、赫蹏、麻纸等作为书写之物。这几种都各有优劣。竹简原料充足,制作简单,可惜太过笨重;缣帛轻巧易携带和保存,但是工艺复杂,价格又过于昂贵,普通人用不起;赫蹏是缣帛生产过程中的附产物,价格便宜但是产量有限;麻纸兼具以上各种优点,但是质地却极为粗糙,只能用来包裹中药。后来蔡伦通过反复试验后才以树皮、废麻、破布、旧鱼网等为原料,造出了既轻便又好用的纸,人们将其称为‘蔡侯纸’。据说,这种纸从此国内“莫不从用焉”。奇怪地是过了五、六十年,反而没多少人用了呢?
刘墉为此曾向虞翻请教,可是虞翻也是不甚了解,刘墉便专门设宴向以前曾经造过纸的师傅请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