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 第二十三章 地狱(三)
读者的注意力,帮助读者理解艺术作品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我”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如:“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柏舟》)。不过,古代这类作品中的“我”与叶文福诗歌作品的“我”所扮演的艺术主体形象是不同的,前者的“我”是叙事主体,后者的“我”大多都是抒情主体。前者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写照,后者则是富有人性意义的精神观照。朱光潜曾引用《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阐述“我”的核心意象地位,他指出是两组自然意象“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表现了“我”的心境。显然,这类作品的“我”还处在“生活真我”的现实层面,还没有像叶文福的诗歌意象那样,腾跃到化身于伟大精神的境界。
俄国著名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写过一部书,叫《论艺术里的精神》。他在书中谈到,在当代艺术中,可以看出一个伟大精神时代的若干特征,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在今天整个物质的仓库都受到精神的支配”,而精神从物质的巨库中提取了形式。瓦西里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叶文福诗歌中的“我”的时代意义。但是,我们千万不可以简单地回复到所谓的“小我”与“大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