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天堂悲歌(我写《天堂悲歌》)

聪颖,天生丽质,精通拉丁文、希腊语和希伯来语,在古典哲学的分支学科语法和修辞学方面造诣非常高,16岁时就已名扬巴黎。也就是那年,当教师的阿伯拉尔与学生爱洛伊丝发生了爱情。

    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希腊的、罗马的、犹太的和日耳曼的文化在此时融汇,随着大翻译运动的进行,那些脱离野蛮状态不过几百年的欧洲人,燃起了求知的热情,如同宗教热情。冲突中的激荡,形成激动人心的时代精神。许多学者认为,阿伯拉尔的作品中内蕴的思想革命也在中世纪盛期的西欧生根发芽,最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在他与爱洛伊丝的爱情的叙述中,在那些令人震惊的字句中,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想法与现代观念非常接近,却与中古时代格格不入。这是导致他们人生悲剧的主因。在所有中世纪的爱情故事中,唯有阿伯拉尔与爱洛伊丝的爱情悲剧色彩最为浓厚。他们在爱情方面朝着最美好的愿望出发,朝着最缠绵的结局行进,可是,最终却遭致灭顶之灾。为此,1461年,法国著名诗人弗朗索瓦·维庸在《往昔贵妇歌》中写下了如此诗句:?

    那博学的女子爱洛伊丝在哪里?

    为了她,皮埃尔·阿伯拉尔惨遭阉割

    又在圣丹尼出家做了修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