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政治哲学演讲(四十五)
论语》、《中庸》、《孟子》里所讲的仁义道德或王道(仁政),最终所体现的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无疑是《周易》政治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周易》一书奠定了儒家“君子”之治的政治理念,即为理想人治预设的政治基石。我们可以从《周易》里的“君子”之论的内容看得十分清楚。《周易》里的“君子”论,一是给“君子”讲述安邦治国的道理,二是给“君子”讲述的“修德”之道。也就是后儒学里发挥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政治路径。
《周易》里的“君子论”就是讲“君子”之治,“君子”之爱,“君子”之优患,“ 君子”之修德(即统治者如何治国之术,而治国之术重点是落在如何对待“小人”的问题上,即如何统治百姓的问题)的政治道理。《周易》里的“君子”与《论语》里的“君子”,或是再后的子思,孟子,苟子所讲的“君子”都是政治概念。无论给“君子”赋予多少道德内涵,均不改变其政治概念。 “君子”是个政治角色,是担负着政治寄托与重任。先秦“君子”这一政治概念始建构于《周易》,并发展于春秋战国那些后儒学中。而“君子”之治的政治链条被斩断于韩非子建构的帝王专制论中。战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