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易学”评论》(十六)

治国道理,只是人们无法解读,才造成众说纷纭的说法来。
    战国时期把《周易》说成是阴阳学说之根本,这是所谓中国古代文化学说产生与超越的一种模式。特别是后封建的帝王社会里,一部“易学”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与超越的生成史。这就不难理解“易以道阴阳”的说法了。
    我们再看近年考古上发现的战国时期资料上所反映对《周易》的说法。
    ①郭店楚简中(郭店楚墓下葬的时间考证为公元前三百年左右,为战国中晚期),有一篇名为《六德》的作品中,提到了《周易》。
    “故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各行其职,而谗谄无由作也。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
    这里把《周易》又说成是道德伦理秩序关系了。
    ②在郭店楚简中,还有一篇《语丛》也提到了《周易》。
    “《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诗》所以会古今之志也者;《春秋》,所以会古今之事也;《礼》,交之行述也,《乐》,或生或教者也。”
    这段论述,同样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并列,分别指出其主要功能。这里把《周易》说成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